企业怎样选择智能制造赋能工具?使用这些工具时要注意什么?

文 | 商业智能BI相关文章 阅读次数:53 次浏览
2024-06-17 18:18:14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工业领域,智能制造已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制造赋能工具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它们为制造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选型和使用这些工具,成为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智能制造赋能工具的选型方法和原则,以及企业在使用这些工具时应注意的要点。让我们共同开启智能制造的探索之旅,洞悉智能制造赋能工具的选型之道。

一、智能制造赋能工具选型方法和原则

1、选型辅助方法

当我们谈论智能制造的赋能工具时,选型过程是实施前的关键步骤。面对众多选择,我们应该如何决定呢?有两种实用的工具来辅助选型:

(1)评测维度表格

从功能性、易用性、可拓展性和开放性、成熟度和售后以及价格等大维度展开对赋能工具的评测。

评测维度表格,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赋能
评测维度表格,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赋能

(2)从产品经理角度出发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出发,利用产品应用场景或规划方法论来思考和总结需求,以确保选型工作更贴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 深入分析产品的使用场景,包括生产流程、用户交互、数据流转等各个方面。
  • 运用规划方法论来构建需求框架。这包括但不限于需求的优先级排序、功能的具体描述、预期的用户收益以及与企业现有系统的兼容性考量。
  • 考虑工具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确保所选工具能够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也会评估工具的用户友好性和培训成本,以确保企业员工能够快速上手,减少转型过程中的阻力。

2、普适性的选型指导原则

那么是否存在一些基本的、普遍适用的、高层次的选型指导原则呢?如果需要列举一些,以下是几点建议:

  • 明确需求:始终将需求放在首位,没有明确的需求,选型就无从谈起。
  • 功能性匹配:根据需求梳理,确保软件具备所需的功能。
  • 行业适应性:选择与企业所在行业相匹配的软件。
  • 成熟度与售后服务:选择成熟度高、市场口碑好的软件,确保有稳定的技术支持。
  • 服务商或顾问的经验:考虑其实施经验和专业能力。
  • 软件平台的开放性:确保软件能够与其他系统集成,即使目前可能还不需要。
  • 自动化系统集成:考虑软件与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便捷性。
  • 价格因素:不仅要考虑初次购买的成本,还要综合考虑维护、升级等长期费用。

二、企业使用智能制造赋能工具的要点

1、回归需求

了解到智能制造有如此多的赋能工具可供利用,企业可能感到充满动力,想要采取行动来提升企业的制造能力。然而,首先要明确需求。只有深入分析问题,理解企业需要改进的领域,才能确保投资带来真正的价值。

表达需求时,需求的详细程度非常关键。如果只是笼统地说“我需要智能制造”,这种模糊不清的描述并没有实际指导意义。更好的做法是将需求具体化,例如:“我需要确保从工序A到工序B的工人走动距离不超过150步”,这样的需求描述更加明确,但也要确保它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真正带来整体价值。

如果企业能够将需求描述为“我需要在3年内将生产效率提高50%,生产成本降低40%”,这表明你已经非常明确自己的目标,但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包括投资规划、细化目标、市场分析等。这通常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协作,确保数据分析的连贯性。

以下是一些颗粒度适中的需求示例:

  • 实现物料的追踪与追溯;
  • 使生产过程可视化,确保生产数据对管理人员实时可见;
  • 实现生产控制的闭环管理,将计划与实际生产和物料状况相结合;
  • 提高产品质量,将良率从95%提升至99%;
  • 提升生产效率20%;
  • 缩短交货周期,从7天减少到3或4天;
  • 降低库存15%;
  • 减少车间生产人员,从100人减少到70人。

以上示例展示了如何将需求具体化,使企业目标明确,服务商也清楚自己的任务。如果企业一开始不明确自己的需求,可以与服务商合作,共同梳理出类似上述的明确需求。智能制造的一个关键难点是需求不明确,因此,企业与服务商共同澄清需求的过程非常重要。如果经过服务商的协助,企业的需求仍未能明确到这种程度,企业可能需要考虑更换服务商。

2、  避免过于重视软件、轻视基础

在智能制造的赋能工具中,软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这是否意味着仅凭软件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让我们迅速跨入智能制造的门槛呢?并非如此。软件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它虽然重要,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就像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相比人力带来的时间和可能性的巨大节省,但工具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它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并不能取代人类的管理和思考。

在智能制造领域,即便融入了智能元素,软件或机器仍然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工作,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还做不到。软件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但它不能取代深思熟虑的决策和创新思维。智能制造的实现,需要软件工具与人类的创造力和专业管理相结合,共同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1)考虑企业管理基础

基础管理是企业稳健运行的基石,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和优化。这包括明确公司流程、清晰岗位职责、确保设备有基本的检查和维护记录、以及生产过程是否按照计划有序执行等。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再引入智能制造的赋能工具,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让企业如虎添翼。如果基础管理混乱不堪,即使拥有再好的工具也难以发挥作用。

(2)考虑企业信息化、自动化基础

如果企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尚未达标,却强行引入对这些条件要求较高的软件,比如APS,就像是让一辆跑车在乡间小道上行驶,显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性能。这并不是说因为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智能制造的赋能工具就无用武之地,而是要有所选择,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更精准地抓住”价值”这一核心。

对于那些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较低且资金有限的制造企业,可以逐步采用一些成本效益高的赋能工具来助力发展。

3、  模糊系统之间的边界

在不同软件系统中,即便存在功能模块的相同之处,这不应成为制造业用户或智能制造服务商的困惑。我们应将关注点放在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整合上。把握住这一核心,软件系统间功能模块的具体分配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以MES与ERP的整合为例,信息系统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业务需求。MES和ERP各自解决了一部分业务问题,各自映射了一部分业务流程。流程本身是MES与ERP整合的粘合剂。通过整体优化流程,我们可以明确哪些流程应在MES中处理,哪些应在ERP中处理。实现两者整合的关键在于对业务流程的深入优化和整合,以及对MES和ERP系统特性的细致分析,以发挥各自优势。

服务商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业务需求,深入分析所用ERP和MES系统的功能特点。对于两个系统中都能实现的功能,服务商应比较不同实现方案的优缺点,然后做出明智选择。重要的是,无论是MES还是ERP,它们各自都有一套实现逻辑。在决定某个功能归属时,要确保该功能在选定系统中能够保持逻辑的完整性和实现的连贯性。

帆软软件有限公司为广大客户提供了包括解决方案以及数据平台在内的等多种智能制造赋能工具,为制造企业激活智能制造潜能提供多种选择。

帆软是国内领先的数据软件服务商,深耕数字行业十八年,能够依托于自身数字化产品,为各行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为协助制造企业迈向数字化转型,帆软成立了数字制造事业部,专注于制造业领域的数据分析与数据规划。

以新能源行业数字化经营解决方案为例,帆软制定的新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聚焦新能源行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根据对口的业务场景,打造全链路多层级的经营分析管理平台,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有高效的线上管理及自动化绩效、精准的营销支撑及业绩监控、透明的订单执行及各环节监控及有据的降本执行及供应商选择等价值。

新能源行业数字化经营解决方案,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赋能

并且,帆软还使用FineReport、FineBI等工具为广大客户搭建了相应的看板模板:

经营总览,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赋能

该看板涵盖诸多模块,包括:

  • 签约
签约,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赋能
  • 发货
发货,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赋能
  • 损益
损益,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赋能
  • 库存
库存,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赋能
  • 项目进度
项目进度,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赋能

三、  总结

随着智能制造赋能工具的深入应用和不断优化,企业正逐步迈向更高效、更智能的生产时代。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智能制造工具的选型方法和原则,强调了从产品经理角度出发,深入分析需求,以及遵循普适性的选型指导原则的重要性。我们认识到,软件工具虽强大,但它们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并不能取代扎实的基础管理和人类的决策智慧。

企业在使用智能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必须回归到需求的根本,避免对软件的过分依赖,同时加强基础管理,提升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通过模糊系统之间的边界,优化业务流程,整合不同软件系统的功能,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和流程协调。

帆软软件深耕数字行业,能够基于强大的底层数据仓库与数据集成技术,为企业梳理指标体系,建立全面、便捷、直观的经营、财务、绩效、风险和监管一体化的报表系统数据分析平台,并为各业务部门人员及领导提供PC端、移动端等可视化大屏查看方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与需求响应速度。

若想了解更多关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您可以查看《帆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或点击下方按钮👇,快速获得帆软为您提供的制造业数字化方案建议、免费的数据产品试用和同行业标杆案例学习参考。

制造业数字化应用解决方案: https://www.fanruan.com/solutions/mfg

产品体验

相关内容

目录
立即咨询 立即咨询

商务咨询

在线咨询
专业顾问帮您解答问题

电话咨询

技术问题

投诉入口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